科学看剧
/ 14 min read
大约从大学起开始看美剧,跟风看老友记、越狱什么的,主要是从学校的ftp下载,或者从同学那里拷贝。后来有了Maze,下载更方便一些。后来发现别人看完都去考GRE出国了,都是带着目的去看美剧的,就我是在那儿瞎JB看。
研究生阶段主要看冰与火、纸牌屋为主,同时开始看韩剧,城市猎人、星星的你之类。主要通过人人影视等渠道去下载,迅雷下到电脑上,几个室友一起看。
以前都是用电脑看,后来开始用盒子,起因是马云送了一个天猫盒子,一分钱。兴高采烈地给家里装上,但母上认为操作太复杂,不如原来的机顶盒方便,于是积灰。那个时候其实是最好的年代,因为刚开始有盒子类产品,广电还没有封杀,盒子里什么都能看,直播点播都是嗖嗖的。这个盒子在家里躺了一年,最后让我给卖掉了。买家说要拆机短接刷其它rom,就容他去折腾吧。
后来跟风买了一个树莓派,各种刷机,各种折腾。中间刷过一次Kodi,看NAS里的视频用,挺不错。但是这货注定是折腾用的,没过多久我又改刷了Volumio,后来又刷了Ubuntu mate,总之没有停下来的时候。
然后又买了一个Remix mini,把安卓优化成PC一样,操作简单,体验很不错。虽然什么app都能装,但实际用的最多的还是看视频,用bsplayer播放NAS里的视频,效果也很好。但是这货性能有限,播1080就捉襟见肘了。
之后又买了配置上看起来最牛逼的小米盒子3增强版,样子挺好看,而且性能确实强,播蓝光原盘也无压力,还能自动匹配字幕。于是资源上全部转向,永远下载最高清的。并将之前下的少时五场演唱会全部洗盘,统一换成蓝光的。
配合这台盒子,又买了一台小米路由硬盘版。这个路由可以自动追剧,喜欢的剧会自己下载下来,非常方便。然后用盒子可以直接SMB访问路由看,自动匹配字幕。非常给力。主要看了疑犯追踪,这剧太长了,追到后面实在有些累。
买房子后整体升级了一下,买了sony电视,买了Netflix会员及原生线路,买了Xbox(有NF支持),以及Sonos 5.1 全家桶。这么大的投入效果确实非常好。不过工作也忙,很少有时间看,一般只能看短剧,比如碳变、爱死机、黑镜之类。有段时间老婆回娘家,我一口气看完三季《怪奇物语》,非常痛快。由于音效过于逼真,此片又过于cult,看的时候吓得不轻。
赶上黑五的时候又买了Firestick 4K,接房间的小米电视,十分小巧可以藏在电视背后,从正面完全看不出来。而且这货可以用Alexa来控制,装逼效果一流,实际没啥用处。不过我慢慢失去耐心,一般剧都看不过三集。
Netflix虽好,但上面还是有很多片子是没有的,所以有时还是需要本地片源,原先用的小米路由器硬盘版太弱,便上了群晖。群晖上cloudsync堪称下载神器,可以以同步的方案下载百度盘、Google Drive上的资源,这俩是目前最主流的资源分享渠道了。对于种子或是磁力,也可以通过其自带的Download Station来下载或是用Docker跑个aria2,速度一般。
然后为更流畅地看本地4K片源,又买了一个N1,刷CoreELEC(kodi变体),观影效果很棒。
因为我这台N1没有配遥控器,但按理可以CEC解决,但不知为何一直不成功。后来查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导致hdmi cec失效的元凶原来是电信的机顶盒,真是万万没想到。于是拆了一个头并且剪了一根线,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不过老婆嫌NAS太吵,家里太小没办法只能搬去单位,SMB方式变得不可行,改用webdav。后来偶然了解到还有Plex这样的神器,可以远程流媒体传输。群晖上有现成的套件就直接跑了一个,也很简单。我最喜欢Plex之处在于任意设备直接播放,并且保存播放记录多设备同步,相当于自己跑了一个爱奇艺。此外,其自带的刮削器也很强,片子的信息基本都能正确地抓到,效果如图:
这是我当年很喜欢的美剧《冰血暴》,存在NAS上,偶尔看看介绍也是蛮好的。
不过慢慢发现Plex实时转码是很吃CPU的,J1900这块CPU的性能根本吃不住,瞬间跑满。网上建议改为串流,终端解码,于是在电视上装了Kodi,然后再装Plex插件,但实际操作时要先进入Kodi再从插件中启动Plex插件,类似app套娃,体验不佳。进一步了解到Jellyfin插件,与Kodi结合更深,将影片信息直接同步到Kodi里,打开Kodi就是影片墙了。
试着放了一下4k的片子,确实更流畅,而且群晖CPU并没有显著变化。
Jellyfin作为开源免费软件,功能上并不输Plex,我更喜欢Jellyfin的一点是它不需要像Plex那样要过Plex服务器认证后才能连接,直接远程连接到自己服务器即可,更为自主可靠。此外,Jellyfin无须付费就支持硬解,我试了在配置硬解后网页直接播放,CPU降至50%左右,还是有些勉强。
Jellyfin+Kodi的方案,相当于就是把Jellyfin作为影片管理器来用了,其刮削器匹配的影片信息,准确度也很高。此外,通过插件下载字幕,也十分方便。
不过Jellyfin在匹配同一部剧的不同季的海报上似乎有bug,永远都是用同一张海报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改为跑Emby,则完全没这个问题。Emby可以看成是Jellyfin的付费加强版,和Plex相比各有优劣,价格差不的情况下,我还是选择Plex,在刮削、字体等方面更为省心。
由于我NAS的CPU太垃圾,使用Plex+Infuse Pro的组合体验会更好,同样是Plex作为影片管理器,Infuse作为播放器,UI很舒服,操作也很人性化。通过Apple TV来播放,应该算是最佳方案了。
平民方案还是用Jellyfin,另选择用N1刷CoreELEC后装Jellyfin看。买了一根usb转dc的诱骗线,用小米电视的USB口供电并假装自己是12V从而成功带动N1,这样就免去再接一根电线的麻烦。同时因为有CEC支持,所以可以直接用小米遥控操作N1。N1完全隐在壁挂电视背后,非常完美,这个配合堪称最佳实践。
十分喜欢N1这个小盒子,于是又买了个,刷了小钢炮系统用于下载,荒野无灯出品,找到了当年用他的老毛子路由器固件的感觉,十分简洁直观。
在N1上插个不用的移动硬盘,使用系统自带qBittorrent来下载些蓝光电影,本地观看,速度更快,也没噪音。
用了一段时间发现Kodi的操作界面还是有些反人类,比如按返回键并不会暂停播放,只是返回到上一级菜单同时背景在继续播放。另外,看完一集后要隔一小会儿才能在主页显示下一集,都不怎么顺畅。还是换回在服务器上跑媒体库的方式吧。既然已经试过Plex和Jellyfin,这次就试试Emby。
Emby用起来的感觉和Jellyfin差不多,但没有Jellyfin的字幕乱码、硬解等问题,还是挺完善的。但是刮削依然不及Plex智能,还是经常需要人为干涉的那种;相较于Plex的优势是相对更为可控,各种选项可调。但总体瑕不掩瑜,跑了一个Emby在我的新NAS上,这台NAS有CPU有HD630核显,用来跑硬解完全没问题。同时我还是保留了一台J4125的机器跑Plex,仅追剧用,完全自动,信息都能自动匹配,甚至可以跳过片头,体验非常好。
家里的两台电视背后,还是各插着一个N1(N1 YYDS),偶尔播放原盘时会用到,效果不错。这大约就是终极方案了。
update 20220627 买了一台极空间,这个机器带了一个极影视功能,非常强大,一方面刮削很自动,甚至不用人为区分是电影还是剧,自动识别,非常准确;另一方面观看也很方便,app解码齐全、字幕正常,还有手势操作。总体来说,比plex/emby之流方便很多,虽然可能在功能上没有那么细分,胜在简单好用。所以媒体这块基本上都往极空间上迁移了。
update 20230625 折腾了这么多影音方案,其实并没有什么机会在电视上看,更多场景还是直接在电脑上看剧,还是把电脑搞得好一些更为实在。近期心血来潮,在40系显卡已然发布的情况下,还是买了3060显卡,装在原来的机器上刚刚好。
然而折腾了那么多,看剧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,有点忧伤。为什么还要折腾,大约是一种情怀,有一位推友说的很符合我的心境:
昨天花了很长时间折腾IPTV,想抛弃电视盒子在家随意观看,什么双线双拨,什么VLAN都尝试过,家里的网搞瘫两次,一直搞到今天凌晨三点也没成功。其实我不看电视,也不闲,甚至还有点忙,就是啥正事也不想干,就想把精力耗干,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,啥也不想干。